在国际经济行情当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中通胀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数据。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而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关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原因。
对于我们个人消费者来说,对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国家经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2017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4.6%,那表示,2017年12月的生活成本比2010年11月平均上升4.6%。当生活成本提高,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11月份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在12月份只可以买到价值95.40元的货品及服务。也就是钱在国内相对商品自身贬值。
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和通货膨胀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水平上涨、比如央行购债规模扩大、降息、工资水平的上涨等;但是物价水平的上涨也可能是商品产量减少(比如中东地缘政治引起的原油上涨)、非央行其它政府机构相关政策等。
CPI作为重要的通胀参考指标,通常来说,CPI>3%则成为通胀;如果CPI>5%,则会被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目前大多数央行将2-3%作为加息的重要参考范畴,比如当前的日本、美联储、英国央行等。但是这个标准并不适用每个国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会忍受较低的通胀,但是发展中国家会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故其参考价值会有所差距。
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央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负责方,通常会采取加息、减少购债等其它收紧政策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控制一直快速上涨的通胀。比如目前美联储为了预防经济过热通胀快速上涨的连续加息、英国为了控制英镑贬值造成的过度通胀上涨。
以上内容骑士桥学院授权INFINOX发布
——END——